混合型肝癌术后的漫漫长征路

苏**,男,60岁(年5月就诊时)

混合型肝癌(混合型肝癌——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

医院

右半肝切除,射频消融、介入治疗等多次治疗

4年10个月

患者已于年3月逝世

一、初识患者

患者苏大爷发现转氨酶升高、脂肪肝2年,发现肝占位3天于-5-18收住入院。入院后完善检查,乙肝核心抗体阳性,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2ng/mL(正常值0-7),CA19-.71U/mL(正常值0-39),肝功能(Child-Pugh)评分5分A级,肝脏储备功能(吲哚菁绿实验)检测ICG-15R8.2%。全科讨论患者病情,考虑患者肝癌诊断明确,有手术指正,无明确手术禁忌,于-05-26全麻下行右半肝切除。术后留置T管1根,腹引管1根。

二、患者治疗

在这个患者的诊疗过程中,术前诊断考虑是肝细胞癌,是综合考虑患者存在酒精性肝硬化(酗酒史)、乙肝病史(患者就诊时才发现核心抗体阳性,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乙肝病毒感染,且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了),甲胎蛋白升高,以及患者的增强CT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略低于周围肝实质的表现。在年,对于混合型肝癌,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如果放在现在,患者术前的甲胎蛋白和CA19-9都升高,我们都会心中有这个想法:这个病灶会不会是混合型肝癌。虽然术前诊断肝细胞癌或者混合型肝癌对手术方案没有影响,但这依然是医学的进步。

患者的第一次右半肝切除手术的难度非常大,切除右半肝之后,肝脏的断面面积非常大,因此出血也比较多,为了预防肝脏断面的胆瘘,还特意在胆总管内放了一根T行引流管,给胆管减压。虽然术前经过了严格的肝功能和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术后仍然出现了肝功能合成功能不全,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合成凝血酶不足),低蛋白血症(合成白蛋白不足),代谢功能不全(胆红素持续升高),经过我们保肝、输血浆、输蛋白等治疗,直至手术后天左右的时候肝功能才恢复正常,陆续接受了术后第一次和第二次介入化疗,造影没有看到肿瘤复发,因此仅进行了肝动脉灌注化疗。在术后半年,第3次介入进行之前,复查增强MRI,发现新发的病灶,不足1cm,但靠近肝脏边缘,消融有肿瘤破裂的风险,因此进行了第2次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新出现的肝细胞癌(考虑为多中心起源的肝癌)。第2次手术后半年,患者残余的左半肝上又出现了多发的肝癌,但同时,患者出现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导致肝功能恶化,没能及时接受针对肝癌的治疗,待肝功能好转,第2次手术后1年,患者多发的肝癌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长大,最大的约2.5cm,综合考虑患者残余肝脏功能风雨飘摇的情况,这次选择了创伤更小的彩超引导下经皮肤肝癌射频消融术,对多发的病灶进行了损毁。由于患者肝癌复发风险极高,进行了第3次和第4次介入化疗和栓塞。但随后患者又出现了双肺及多发的骨转移,为了缓解肝转移癌引起的骶骨疼痛,于我院骨肿瘤科进行了骶骨转移瘤的切除,但这已经是患者最后的努力,再之后患者的肝功能已经不能支持患者接受针对肝癌的治疗,以至于肿瘤持续进展,形成门静脉癌栓,加重门脉高压,反复出现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进一步恶化,患者虽然一再努力,一再坚持,但仍然于年3月离开了我们。

三、医生感悟

在这个患者的诊疗过程中,总结下来,认为酗酒和乙肝导致的肝硬化,是患者肝癌发生的基础,也是患者肝癌手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没能及时接受术后辅助治疗,预防肿瘤复发的最大障碍,也是最终患者离我们而去的最根本原因。所以,我们应该提高意识,抵制酗酒,积极防治乙肝。

四、科普小巷:什么是混合型肝癌?

肝脏由肝细胞以及走形在肝脏细胞之间的胆管、血管组成,任何一部分都有可能出现癌变,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由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起源于毛细胆管),还有一部分患者的肝癌既包含肝细胞癌成分,也存在胆管细胞癌成分,有研究认为是同时发生,也有研究认为可以相互转变,整体来说胆管细胞癌的恶性程度要更高一些,治疗手段也没有肝细胞癌丰富,因此肝细胞癌整体疗效要由于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

本文由王东、张龙辉共同创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guankuozhangdg.com/dzgn/1227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