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万人唾骂,我必须改国籍当他回国时

年,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从英国回到国内,据外媒的报道,在知道他回国这一消息后,美国航母往后退了一百海里。

不过,在这之前,黄大年一直备受争议,原因是出国留学后,他加入了英国国籍。

多年以后人们才明白,为了国家能发展,黄大年差不多把属于个人的所有东西都放弃了。

那么,黄大年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当初为啥要加入英国国籍?

打小,黄大年就因为家庭的缘故,对地质学特别感兴趣。

17岁的时候,他高中毕业,就获得了去南宁地质队工作的难得机遇。

在这期间,黄大年还带着稚气,却表现出了超厉害的天赋,地质队的专家们都特别欣赏他,还给他不少指导。

黄大年天天不辞辛劳,不仅把物探操作员的本职工作干好,还背着专业仪器到处跑,记录了好多数据。

在他跟其他地质队同事不停努力的情况下,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

年的时候,地质队找到了一座铁矿,里面的含量特别丰富,就因为这个,黄大年得到了“工业学大庆先进生产者”的称号。

年,黄大年在工作的同时,也在认真准备高考。等到放榜的时候,黄大年考出了比重点线高出90分的好成绩。

不过呢,黄大年做出了个让身边人都没想到的决定,他把吉林大学填在了第一志愿,放弃了去顶级学府的机会。

原来呀,吉林大学的地质学院那时候在全国都是排在前面的,黄大年老早就下了决心,要给国家的地质学发展贡献力量。

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黄大年变成了中国最早的那批地质学专家,主要研究地球物理这一方向。

因为表现出色,毕业后他就被母校邀请留校教书了。

在当年的毕业纪念册里,黄大年留言写着:“”

在国内,黄大年是行业的先行者,发展前景很不错。他心里清楚,只要一直钻研,用不了多长时间,他就能当上教授,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人物。

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新的抉择出现在了他跟前。

年,国家争取到30个外派留学的名额,就黄大年的学术成就来说,只要他去申请,必然会在这30个名额之中。

要么留在国内,好好享受现有的学术地位,要么奔赴海外,承受未知的将来,黄大年毫无疑问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

好多个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黄大年最后拿定了主意,申请了公派留学的资格,没多久他就收到了英国利兹大学肯定的答复。

出国那天,黄大年很坚决地跟同事们讲,“别担心,我肯定会把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弄回来”。

“振兴中华,是咱们这辈人的责任”,就凭着这个念头,黄大年在英国的时候一点儿都不敢放松,不是在上课,就是待在实验室里。

黄大年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自身价值。不到五年的工夫,他在学术方面获得巨大成就,还顺利把博士学位拿到手了。

在那个时候,科学家学成后回国是一种流行趋势,像钱学森和邓稼先,都克服了重重困难,决定回到祖国,给国家的发展帮忙出力。

不过,年黄大年又有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决定——他不回中国,而是加入了英国国籍。

消息传到国内之后,马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个靠公费留学的学生,竟然抛弃了祖国,真让人感到可惜。

尽管身处海外,黄大年对国内的种种情况都清楚得很,他啥也没解释,就那么默默地背着骂名,一直留在英国。

好多年之后,黄大年才把自己留下来的真正原因给讲了出来。

原来呀,那会儿他被导师推荐了,有能加入剑桥一个高级研究所的机会。

黄大年心里清楚,自己就算学有所成,可还没接触到最顶尖的科技呢,要想融进西方科学家的核心队伍,英国国籍那是必须要有的门槛。

哪怕被万人指责谩骂,我也得把自己的目标定住。就因为这样,他啥都不管,一个人踏上了这条必定艰难的路。

黄大年天赋过人,毅力惊人,没多久就当上了该研究所研发部主任,还和欧洲以及美国的顶级科研机构进行交流。

不过,留在国外,不但得面对巨大的压力,而且还得忍受和家人分离的难受劲儿。

年,黄大年父亲的病情严重了,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这时候,父子俩分开都有8年了,黄大年特别着急回国,就为了能见到父亲最后一眼。

遗憾的是,那会儿他在太平洋一千多米深的地方,跟美国军方专家一块干活儿,致力于“重力梯度仪”的技术难题攻克。

这种机会难得一遇,要是错过了,恐怕就很难再抓住了。

想来想去,黄大年最后拿定主意集中精力,等研究完了再回国看父亲。

然而,等他回到家,父亲早就病故了,葬礼也都办完了,给黄大年留下的,只有一辈子都没法弥补的遗憾。

两年之后,相同的事儿又一次出现了,黄大年在美国军事基地搞研究的时候,母亲病危,在电话里,母亲叮嘱说,

“你就算对我不孝顺,也绝对不能对国家不忠诚,记住喽,照顾好自己,早点回来为祖国做点贡献”。

没多久,母亲去世了,黄大年又一次沉浸在悲痛里。

黄大年的父母先后离世,这对他打击很大,可也成为了他持续向前的动力。凭着他的刻苦钻研,一项又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被达成了。

比如说,在海洋和陆地这种复杂的情形里,怎样迅速穿透障碍物,达成精准探测,始终是学术界一直没能攻克的一个大难题。

就为这个,黄大年领着一个有国外院士在里头的人团队,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一门心思搞研究、做实验,最后把这一技术给研发出来了。

好些年过去了,这项技术一直处在世界各国竞争的顶尖位置,黄大年实现的突破,让全球各国的专家都很钦佩,他本人也成了大家争抢的人才。

所以,黄大年的生活过得相当富足,他妻子开了一家中医诊所,孩子还考上了英国的顶尖大学,一家人啥也不缺。

年,中国正式推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得知消息后,黄大年立即动了回国的心思。

他的同事们使劲留他,说:“你在这儿,资源多着呢,咱们能弄出好多成果。”

黄大年心里清楚这话不假,可他却说,

“眼下正是祖国特别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得带着经验跟技术回去。”

他还表示

身为中国人,在海外就算事业再怎么成功,也不能表明祖国的强大,只有在国内做出成绩,那才是最让人满足的。

黄大年一点没犹豫,只用一个多月就把所有事儿都搞定了——他把豪华别墅卖了,待遇不错的职务也辞了,还督促妻子把诊所关了。

诊所关门的那天,妻子禁不住号啕大哭,要知道,这可是她打理了十多年的营生。

但她心里清楚,丈夫铁了心了,一点退路都没留,心心念念的祖国,会是这一家人最终的落脚地。

年年底,黄大年回到了母校,成为地球探测科技学院的全职教授。没多久,他那长远的目光、独特的工作方式,给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变革。

咱们祖国到处都是名山大川,地形特别复杂,哪儿都有。要把探测工作做好,无人机平台那是肯定不能少的。

于是,黄大年就决定自己动手,领着团队把无人机模型给设计出来了。因为没有机库,他还在地质宫门前找了块荒地,亲力亲为地建起了一座机库。

有人感慨说,黄大年完全就是个“科研疯子”。

黄大年听到这话,却表态说

中国要从大国成为强国,不能没有科研疯子。能有机会给祖国出力,我活一天就赚一天,哪天倒下了,就在那儿埋了!

都说“不疯魔,不成活”,就因为有这种精神,黄大年带领他的团队攻克了一座又一座科技的高山,让我国地球探测技术很快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施一公院士是黄大年的朋友,他对于黄大年的看法是,

在科学的赛跑里,啥成绩都算过去了,真正的科学家往往有很强的不踏实感,就怕自己慢了一点,大年就是这种科学家。

确实,回国的头两年里,黄大年给国家做出了无人能替的贡献,可他一刻也没停下,一直都保持着紧张的工作节奏。

黄大年每天的安排,往往是这样的。

早上六点就起来了,早餐就喝了一杯咖啡,吃了两片面包,整个上午不是研究资料,就是指导学生。

中午吃了一根煮玉米,然后一下午都在跟来自全国各大科研机构来请教的专家会面。

黄大年这个人,根本就没有下班这一说,回了家,不是写论文,就是开电话会议,忙得根本停不下来。

就算是外出出差,黄大年都跟助手交代,务必要买深夜的机票,因为只有这样,他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还能在飞机上处理文件。

团队里的同事都特别为他揪心,“黄老,就算身体是铁打的,也受不了这种强度呀,您这简直是在拼命搞科研!”

每到这种时候,黄大年总是一笑而过。其实在他心里头,国家的科技发展可比自己的身体重要多啦。

然而,在常年不停歇的高强度压力当中,黄大年最后到底还是没能撑住。

年11月,从北京飞往成都的航班刚落地,就有一辆救护车飞快开过来,为啥呢?原来是黄大年在飞机上晕倒了,还一度昏迷着呢。

凌晨3点,黄大年在病床上虚弱地醒了,护士还没张嘴呢,黄大年就赶紧把床头的电脑抱紧在怀里,拼尽力气跟同事讲,

“要是我出了啥状况,你可别忘了把电脑交给国家,那里面有好多重要的资料呢”。

天亮的时候,黄大年没医院观察,而是执意要出院。

“今天这会特别重要,我绝对不能不在”,他斩钉截铁地说。

回到吉林后,家人多次要求,医院做了个全身体检,可检查结果给黄家每个人都来了重重一击——黄大年得了胆管癌,而且已经到末期了。

在生命的末尾时期,黄大年躺在病床上调养,可他的心一直留在实验室中。每次学生过来看他,他老是问项目的情况,就是不肯说自己病情的事儿。

年1月8号,黄大年病情变得更严重了,然后因病离世,当时他59岁。

从出身书香门第的天才少年,到坚决回国的海外学子,再到耗尽心血的学术权威,黄大年把自己的一辈子都给了科研和祖国。

在7年时间里,黄大年领着多位科学家做出了好多“中国第一”,中国在深部探测这方面的能力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有的地方还处于国际领先的位置。

对于此,国际学界都特别惊讶,中国已然步入“深地时代”,所以啊,黄大年回国的时候,美国航母后退一百海里也就不奇怪了。

现在,这人已经不在了,不过他的研究成果还在推动着国家发展,他之前规划的“十三五”重点项目,也就是航空重力梯度仪,马上就要开始研发了。

曾经跟黄大年一起奋斗的同事们,正没日没夜地去做完他没完成的事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guankuozhangdg.com/dzyy/1348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