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是情绪异常的晴雨表

人们普遍承认情绪会直接影响胃的功能。早在年,非常有影响力的生理学家WalterCannon就指出,动物受到惊吓时胃功能会发生变化。而这也适用于人类。常常承受过多压力的人容易腹泻或胃疼。

我们现在知道,这是由于大脑会与胃肠系统通信。我们的肠道中生活着万亿级别的细菌,它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并积极地参与大脑和消化系统之间的通信。

最近的关于大脑和消化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可以使用谈话疗法或者抗抑郁药物来治疗某些慢性胃肠疾病。该研究的目的是干预大脑和消化系统之间的通信,告诉大脑去修复受损的肠道。

研究发现,谈话疗法可以改善胃肠疾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抗抑郁药物也对肠道疾病和伴随的焦虑、抑郁有效果。

什么是胃肠道疾病?

胃肠道疾病非常普遍。大约20%的成年人和青少年被肠易激综合症(IBS)所困扰,腹部不适或疼痛会伴随着排便习惯的变化同时出现。会导致便秘或者腹泻,或者二者兼具。

IBS是一种所谓的功能紊乱,虽然它的症状令人苦恼,但是肠道中并没有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所以,这种疾病是基于症状诊断,而不是基于特定的诊断测试程序。

这与炎症性肠道疾病(IBD)相反,免疫系统会对正常的肠道细菌产生过度的反应。IBD会导致流血、腹泻、体重减轻、贫血,甚至引起死亡。它被称为器官性肠道疾病,因为我们能够观察到由炎症引起的明显的肠道病理变化。

克罗恩氏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IBD的亚型。全世界大约有万人患这种病。

肠道疾病患者可能每天需要去20到30趟厕所。他们还必须忍受疼痛,而这会影响他们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教育、事业,甚至根本无法外出。还有很多人会经历焦虑和抑郁,因为疾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但是还有研究表明,那些焦虑和抑郁的人也更容易患上肠道疾病。这对于大脑-肠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大脑如何与肠道交

大脑和肠道通过由神经、激素和免疫信息组成的网络持续不断地交流。但是如果我们感受到压力,或者肠道中出现慢性炎症,这种事关健康的交流就会受到影响。

压力会影响肠道中的细菌种类,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甚至使肠道中出现更多的有害细菌。还会增加肠道的炎症风险,使肠道更容易感染。

慢性肠道炎症会降低我们对正面情绪的敏感度。当我们患上肠道炎症疾病时,大脑会被一个名为神经可塑性的过程重新连接,而这会改变神经信号之间的连接。

焦虑和抑郁在慢性肠道疾病患者中是非常普遍的。大约20%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感觉到焦虑或忧伤。而当疾病恶化时,这一比例会达到60%。

有趣的是,在最近的一项大型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名肠道炎症疾病患者进行了为期9年的追踪观察,他们发现抑郁或焦虑情绪与疾病活动度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所以,从长期来看,焦虑和抑郁很可能会使炎症性肠病的症状恶化。

这样一来,对于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来说心理治疗就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治疗对于肠道健康真的有用吗?

炎症性肠病

最近的一项研究包括了14项试验和名受测者的数据,测试了谈话治疗对于炎症性肠病的作用。研究发现,谈话疗法(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CBT,让人们学会发现并改正没有帮助的思考方式和有问题的行为)对于抑郁治疗有短期效果,而且能改变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是该研究没有观察到谈话治疗对于肠道疾病活动度的改变。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炎症性肠病很难治疗,即使是使用强力的抗炎药物,比如类固醇,所以谈话治疗可能也并不足够强力。

只有在患者疾病恶化的时候有帮助,谈话疗法才是有意义的。大部分研究中的患者都是处于疾病在缓解的阶段中,所以我们并不知道谈话疗法是否能够帮助疾病恶化的患者。

另一方面,在回顾的15项研究中发现,抗抑郁药对于炎症性肠病和焦虑、抑郁都有帮助。值得指出的是,这些研究数量很少,而且都是观测性的,也就是说它们只能表明疾病症状和抗抑郁药物之间的相关性,而不能证明抗抑郁药物缓解了这些症状。

肠易激综合

关于肠易激综合症的研究更具确定性。根据一项对32个试验的Meta分析结果,谈话治疗和抗抑郁药物都能改善肠道症状。最近的一项进一步的Meta分析(包括48项试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

这些研究表明,服用抗抑郁药物的实验组和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腹泻和便秘等症状得到缓解的比例分别是56%和35%,对于腹部疼痛来说,两者的缓解比例分别是52%和27%。

在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中,有48%的人症状得到改善,而对照组则是24%。在接受认知行为治疗的患者中,有59%的人症状得到改善,而对照组则是36%。

压力管理和放松并没有效果。有趣的是,催眠疗法对于肠道综合症患者有效率是45%,而对照组则是23%。

现在该做什么?

科学家们现在需要针对谈话疗法和抗抑郁药物对于炎症性肠病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得出结论,知道哪些患者将会因此而受益。同时,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让医生们考虑对肠易激综合症患者采用谈话疗法和抗抑郁药物了。

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是我院医学重点学科,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消化内科现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5人,其中在读硕士2人,承担着病房、门诊和消化内镜的诊疗任务,开展了多项现代化的诊疗新技术,诊疗水平已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近年来在学术带头人的领导下,科研条件逐步完善,承担了多项省重点攻关课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学科建设不断发展。

          

技术优势

  我院消化内科兼顾内镜中心,专业设备齐全,目前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电子胃镜、经鼻胃镜、电子肠镜、超声内窥镜、放大型肠镜共32条以及无线胶囊内镜和医用内窥镜灭菌设备等。除常规消化内镜(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外,还常规开展超声内镜检查及穿刺治疗技术,并能熟练运用内镜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现我科已开展内镜下技术如下:ESD术、EMR术、STER术、POEM术,内镜下止血、扩张、异物取出、息肉摘除、肿瘤切除、胆道造影及取石、支架放置等技术,上述技术不但提高了疗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还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省了病人的住院费用。

医疗特色

1、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治:消化道早期癌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预后与进展期癌有很大差别。通过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从癌前病变中筛选早期癌,在此基础上开展早期癌的内镜下筛查及治疗,包括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远期疗效确切。同时在国内较早开展消化道大息肉内镜下治疗。

2、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治疗:针对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胰胆肿瘤进行诊断治疗,与以往开腹手术比较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费用低等优点,且疗效确切。

3、消化道狭窄扩张、支架治疗:包括由良、恶性疾病引起的食管、幽门、胰胆管等狭窄。通过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可减轻梗阻,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尤其适用于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

4、上消化道出血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和套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也是肝硬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病情凶险,病人往往在第一时间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我科已开展并推广了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套扎治疗,效果良好。

5、胶囊内镜:小肠疾病曾是消化内科的诊治难点,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我科已引进胶囊内镜检查及诊治,提高了小肠疾病的诊治及预后。

6、内镜下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POEM技术及食管良性肿瘤STER技术。

7、近期开展超声内镜下纵膈、腹腔、胰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胆管梗阻性疾病及胰腺假性囊肿的穿刺引流。

技术应用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病例一:患者:苏xx,男,年龄:43岁,年参加胃癌早诊早治项目普查活动中,内镜所见:胃窦小弯侧可见约2cmx1.5cm大小浅表隆起性病灶,表面略凹陷。NBI+放大内镜显示:病变凹陷处黏膜腺体正常结构消失,黏膜下血管袢呈网格样改变,与正常腺体有明确的边界线。

内镜诊断:早期胃窦癌(0-IIa+IIc);病理诊断:(胃窦小弯)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伴灶性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

详细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告知治疗方法后,患者家属选择内镜下ESD治疗。治疗情况如下:

病例二:患者赵xx,男,19岁,主诉:进行性吞咽不畅5年;经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又称贲门痉挛,由于食管下括约肌(loweresophagealsphincter,LES)肌间神经节细胞变性、减少、缺如使得LES处于失弛缓状态,吞咽时不能发生规律的食管蠕动,使固体或液体食物不能顺利通过而滞留于食管内,逐渐引起食管扩张,临床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痛、食物反流、消瘦。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外科Heller术。药物治疗(口服钙离子拮抗剂、硝酸脂类及抗胆碱药)效果欠佳,而外科Heller术由于创伤大,并发症多,且花费大,很难被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包括传统的内镜下扩张治疗(探条、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内镜下肉毒素注射、内镜下微波切开治疗,而以前两者更为常见,但需反复多次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隧道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内镜下治疗技术问世,年Inoue等首次报道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Peroralendoscopic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

向患者家属详细交代病情后,患者家属选择POEM治疗:

该患者我院内镜下治疗情况:

赞赏

长按







































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
治疗白癜风中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guankuozhangdg.com/dzyy/299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