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的成因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肝内分支胆管内的结石,伴或不伴有肝外胆管结石。按照结石的成分可以分为胆红素钙结石、胆固醇结石和混合性结石。本病好发于东亚和拉丁美洲,欧美国家少见,其发病率呈现出巨大的地理差异,对于该病成因的研究多来源于国内文献,目前认为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细菌感染、胆道微环境改变、寄生虫感染、胆道解剖性因素、胆汁代榭缺陷、人种因素等。
1.细菌感染
肝内胆管结石的胆汁中常可检出细菌,经扫描及透射电镜亦观察到结石内存在细菌,提示细菌感染与结石形成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但是,通过分析结石的化学成分可以发现,大约20%的结石中存在大量的胆固醇和少量的胆红素,这与细菌感染形成的结石明显不符。由此可见,虽然在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机理中,细菌感染虽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并非唯一的成石原因,可能还有其他因素的参与。2.寄生虫感染
肝内胆管结石伴胆道寄生虫感染的概率较高,在结石核心中可发现蛔虫残体/或虫卵,结石内亦可见华支睾吸虫或血吸虫的残体和虫卵,表明胆道寄生虫可作为肝内胆管结石的始动因素,引发胆管损伤、胆管炎症和胆管上皮黏液分泌增多,导致胆汁成分改变并形成结石病灶。3.胆管自身改变
胆管本身的改变包括胆管扩张、胆管狭窄、胆管硬化等。按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包括:①解剖异常如胆管狭窄伴硬化性胆管炎、胆总管囊肿或Caroli病引起的肝外胆管异常;②遗传性疾病如溶血性疾病。后天性因素包括:胆囊切除术后胆管狭窄、肝部分切除术、肝移植术、医源性胆管狭窄。4.人种因素
东亚和拉丁美洲的发病率远高于西方国家,且西方国家的发病主体仍为亚洲移民,这提示人种因素可能参与致病,但有文献表明人种因素并非核心病因,例如尽管源于同一人种,但中国人在亚洲各国间的发病率仍存在显著的差异。此外,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的西化,日本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而胆囊结石和肝内胆管胆固醇结石的比例在不断的增加。5.环境因素
日本厚生劳动省成立的肝内胆管结石研究组在研究中特别强调了环境因素如饮食习惯、卫生条件、生活水平等的作用。研究发现,与高脂和高蛋白质的饮食结构相比,低饱和脂肪酸和低蛋白质饮食容易导致胆汁淤滞,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条件的改善、营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的西化,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在我国正逐渐下降,但复杂的经历多次手术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仍然不见减少。只有深入对其病因学研究,不断揭示发病机制,为有效预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恰当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