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道中国王槐志教授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本文代表专家观点,并经专家审校)

“癌中之王”胰腺癌的发病过程隐匿,患者多确诊于晚期,精确诊断胰腺癌的生物标志物是提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中医院王槐志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课题组开发建立的多基质精准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有望在这一方面实现突破。同时,王槐志教授团队还在胰腺癌的手术方案及全程同质化管理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在引领技术的同时,为进一步降低胰腺癌患者手术并发症、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本期《中国医学论坛报》“胰道中国”栏目特邀王槐志教授,深入分享他和团队在胰腺癌诊治方面积累的先进经验。

王槐志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医院大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所长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国际胰腺病协会(IAP)理事

亚太地区胰腺病协会(AOPA)理事

国际胰腺病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终身顾问

亚太地区胰腺病协会年会主席

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委员、中国胰腺大数据指导委员会专家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肝胆胰外科专家委员会(重庆)联席主席

重庆市医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主任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会长

重庆市医学会肝胆外科分会副会长

重庆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重庆市数字医学委员会常务理事

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重庆市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

重庆市首批医学领军人才、重庆名医?卓越建树奖获得者

重庆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一审、二审评委

美国胰腺病协会(APA)及IAP-、年会“摘要遴选委员会”专家

APA/IAP-年年会胰腺癌专题主席

Pancreas副编辑;Pancreatology编委;Medicine学术编辑;IJC审稿人

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岗位津贴获得者

Q1、首先请您谈一谈我国胰腺癌早期诊断的现状,目前在这一方面还存在哪些困境及其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王槐志教授:在全世界范围内,胰腺癌的早期诊断都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恶性肿瘤尚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同时也很难通过影像学手段发现。

在中国,因大家对胰腺癌的认识不足、研究不足等原因,使得这一癌种的早期诊断面临着重重困难。

首先,经济因素是制约条件之一。但这一点目前正在逐步改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保的覆盖,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定期查体,发现症状后能够及早就医。

其次,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对于医疗资源不足地区的患者而言,很难获得专业的诊治从而贻误病情。

最后,部分基层医生对胰腺癌的认识不足,不清楚胰腺癌的早期表现和诊疗进展,因此无法对出现早期症状的患者进行及时且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也正是因为胰腺癌较难早期发现,在我国,胰腺癌领域的临床医生及研究人员均较少,相关的研究也较匮乏。我们课题组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研究项目——“胰腺癌转移的新型阶段化分子特征谱及其机制研究”,是首个关于胰腺癌的重点研发项目。

Q2、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团队与吕海涛教授团队合作发表的胰腺癌代谢生物标志物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您认为其具有哪些临床应用价值?

王槐志教授:考虑到胰腺癌早期诊断及其多器官转移分子预警的临床迫切需求,我们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教授课题组,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开发建立了多基质精准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课题初步发现了5个具有潜在诊断价值的代谢生物标志物,包括肌酐(creatine)、肌苷(inosine)、β-谷固醇(beta-sitosterol)、二氢(神经)鞘氨醇(sphinganine)和糖胆酸(glycocholicacid),整合成组合标志后,用于胰腺癌临床样本的溯源诊断,诊断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标志物(CA、CA19-9、CA和CEA),且简便易行,具有辅助临床诊断的潜力[1]。

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两个生物标志物,能够对不同标准分型的胰腺癌样本进行初步预警诊断。挖掘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潜在生物学意义,初步发现部分与胰腺癌的发病机理有关,其生物合成通路的调控具有成为药物治疗靶点的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Q3、据了解,您带领团队每年完成的胰腺癌手术量进入全世界前十名,实施全程同质化管理并造就优异的医疗质量,创造了连续八年无胰腺癌手术病人死亡的全国记录,胰腺癌病人生存时间超过11年、肝癌病人生存时间超过22年、肝移植病人生存时间超过21年的罕见记录。请问该如何理解其中的“全程同质化管理”?其重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槐志教授:“全程同质化管理”是指严格执行术前、术中、术后的标准化规范。胰腺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0%,经常有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这样一个痛点其实是反映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从手工作坊到工业化生产的进步给予我对于标准化理念的启示,于是我们开始推行胰腺癌的标准化管理。术前、术中、术后的标准化管理就组成了全程同质化管理。

对于全程同质化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围手术期的管理方面,首先要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排除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在手术中的每步操作都要遵循标准、有理有据,并且不留任何疑问下手术台。其次,术后管理要走在并发症的前面,手术当天进行细菌培养,以便出现感染后能及时用药;术后第5~7天进行腹部增强CT观察腹腔积液情况,做到及时处理;对术后管理的时间点也要进行严格把控,从而能更为及时地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在科室管理方面,同样也需要标准化。每天需要由教授领导进行查房,确保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状况并及时处理,同时,需要建立病情报告群,对重点监护患者进行病情汇报,加强医护沟通实现患者情况透明化。通过实施全程同质化的管理,使临床工作不留下任何漏洞。

医护病情报告

而在全科培训中,强化手术基本操作规范,对打结、缝合等基本操作进行细节优化,提高手术的熟练度。此外,通过质量控制会,及时回顾近期病例,针对术中操作及术后并发症展开讨论,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定期举行学习会和科室会学习最新技术,加强科室内部沟通,共同学习进步。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同质化管理措施,团队的胰腺癌诊疗水平得以提高,疗效显著改善,胰腺导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10%左右。患者的获益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提升有赖于行之有效的“全程同质化管理”。

Q4、您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一套针对慢性胰腺炎的保留胆总管、十二指肠、Oddi’s括约肌的胰头整块全切除术(DCOPPHTR),彻底改变了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的治疗现状。请您谈一谈您是基于怎样的思路发明出这一原创手术方式的?

王槐志教授:传统的慢性胰腺炎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PPPD),但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风险较大;另一类是胰腺部分切除和减压杂交的Beger手术,但该方法仅切除部分胰头,疼痛缓解不彻底,有残留胰头癌变的问题。最理想的手术是既保留十二指肠、胆总管和Oddi’s括约肌,又能够完整切除胰头,但手术难度极大,鲜有医生能够开展这类手术。

然而,我们在进行胰腺周围血管三维重建的过程中发现,后腹膜没有供应胰头、十二指肠的大血管,因此,将胰头、十二指肠从后腹膜游离就可以完整切除胰头,在理论上可以破除技术障碍,于是团队开始了探索这一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性。

年,一位15岁胰结石伴胰管扩张患者就诊,为了尽量减少手术对患者生长发育的影响,我们首次尝试保留胆总管、十二指肠、Oddi’s括约肌的胰头全切除,获得了成功。这一成功的尝试也受到国内外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guankuozhangdg.com/dzzl/1142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