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指的是先根据CT制定三维立体治疗计划,然后在B超、CT的引导下将放射性同位素的粒子源植入到肿瘤内或受肿瘤侵犯浸润的组织中,也包括肿瘤可能经淋巴扩散途径的组织中,通过这种微型放射源发出持续、短距离的放射线,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限度杀伤,局部肿瘤得以有效控制,而正常组织受到的损伤较小。目前使用的放射源为碘核素,这种物质能释放低能伽马射线对肿瘤细胞进行直接杀伤。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其实适应症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前列腺癌、颅内肿瘤、肺癌、头颈部肿瘤、胰腺癌、肝癌、肾及肾上腺肿瘤等。尤其是肝癌、胆囊癌、胰腺癌及中央型肺癌等手术难以根治时,放射性碘粒子植入肿瘤的近距离放射治疗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补救治疗方法。一般来说,肿瘤直径≤6.0cm,适合碘粒子源植入治疗,而肿瘤直径6.0~10.0cm且周围转移卫星灶3个时,需要酌情考虑粒子植入。
碘粒子是直径0.8mm、长度4.5mm的密封籽源。外层是钛壳,其内密封着吸附碘同位素的银棒。在衰变过程中释放伽马射线,从而杀伤肿瘤。医生要做的是,根据计划系统,将其均匀的植入病灶内。
碘粒子植入术是肿瘤局部治疗的一个小众方法,不如微波消融、射频消融那么普及。其不可回避的缺点是放射性,装有粒子的患者好比移动的辐射源,术后2~6个月患者体外1米的范围内能测到射线。这种射线的能量很低,但再低也比手机、电视、微波炉的辐射高。如不能正确穿防护服,则会使家属、公众、护士、医生等接触额外的辐射。因此要慎用,一般不作为首选。
#02
碘粒子的特性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碘粒子的效果确实好,有些时候甚至很神奇。这是由它的一些特性决定的。
第一,粒子是产生伽马射线的中心,植入肿瘤后可形成病灶内能量高而周围低的辐射区域。这与传统的外放疗(俗称“照光”)不同,后者的射线是从体外的辐射源出发,经过正常组织才进入病灶的。因此,粒子植入对正常组织损伤很小,一般不产生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肠炎等并发症。
第二,植入病灶的粒子是持续起作用的,分分秒秒,时时刻刻,日日夜夜。而外照射是间断的,通常每天10分钟,照5天休息两天。而细胞分裂是有周期的,G0/G1期、S期、G2期、M期,有些期对放化疗敏感,有些不敏感。而持续照射就不存在这一问题,几乎所有的肿瘤都对碘粒子敏感。
第三,碘粒子属于低能同位素。紧邻胃肠道、胆囊、气管、神经的病灶,如行热消融有导致穿孔、感染、感觉及运动异常的风险,而粒子植入则不会。临近血管的病灶,如行热消融,血液循环可带走部分热量,导致消融不彻底(热沉效应),而粒子植入则不会。掌握消融和粒子植入两项技术可以对付更多的病灶。
年国内引进了碘粒子植入术,目前其应用范围远超国外。常用于实质脏器肿瘤(肝癌、肺癌、骨转移瘤、颌面部肿瘤)的治疗。也与支架、引流管结合,用于恶性肿瘤导致的食管、胆管、门静脉狭窄/闭塞的治疗。
#03
放射性粒子植入后的辐射对家人有影响吗?
很多人觉得把放射性物质植入体内,是不是就成了一个移动的放射源,对家人会不会造成辐射。实际上这种粒子的辐射半径小、能量较低,正常人短时间接触没有太大问题。与孕妇和孩子,保持在1米以上的距离,基本没有辐射问题。或者在家穿一个0.25铅单量的小铅衣,它可以%遮挡住辐射。粒子植入经过6个月以上,辐射基本衰减,对周围基本没有影响。
碘粒子植入治疗适应哪些癌症?
碘-粒子治疗的病种较为广泛,包括脑胶质瘤、脑膜瘤及脑转移瘤,鼻咽、眼眶内肿瘤,口腔癌,颈部转移癌,肺癌(原发或转移),胸腺瘤、胸膜间皮瘤,淋巴瘤,乳腺癌,食管癌,纵隔恶性肿瘤,肝癌,胆管癌,胰腺癌,晚期胃肠癌,恶性肿瘤局部骨转移等。
(1)未经治疗的原发癌如前列腺癌、晚期喉癌。
(2)局部或区域性癌的延伸扩散部分,特别是累及重要组织、难以切除者,如中、晚期胰腺癌。
(3)复发或转移性癌,病灶较孤立者,如直肠癌Milers手术后盆腔复发、肿瘤局部骨转移等。
(4)外放疗后由于剂量或组织耐受等原因造成的癌残留灶。
(5)行癌根治术后在其淋巴汇流区预防性植入,如乳腺癌根治术后在腋窝的植入。
(6)局部进展期肿瘤需粒子植入与外照射综合治疗。
(7)局部进展期难以用局部治疗方法控制,或者远处有转移但局部有严重症状者,为达到姑息治疗目的,可以行粒子植入治疗。
(8)需要保留重要功能性组织或手术将累及重要脏器的肿瘤。
(9)不愿意进行手术切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