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中国器官捐献日诞生器官捐献让生命得到

当生命不可挽救时,

你愿意捐献出自己的器官,

替别人按下生命的重启键吗?

在中国,自愿、无偿捐献器官,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年6月11日,中国迎来首个“器官捐献日”。这是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与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共同倡议设立的,属于万千器官捐献者和移植者的节日。

“我们能拥有自己的‘中国器官捐献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通过这天的器官捐献公众教育宣传活动,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知道,生命虽然有限,但是通过器官捐献,能帮助那些濒危的病人们重获新生,让生命得到延续。”我国著名肝胆胰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教授说。

在死亡边缘苦苦挣扎肝移植让他重获新生

如果没有好心人捐献出器官,来自浙江金华的杨大伯一家还在生活的泥沼中苦苦挣扎。

年,杨大伯的儿子杨先生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先天性胆道疾病。按医生的描述,人体肝脏内的树状胆管原本极其细小,但杨先生的胆管却扩张成巨大的囊肿,占领了他的肝脏,单纯的切除手术已起不了任何作用。

“最多活4年。”这是医生当时下达的“判决书”。从那以后,杨大伯一家就踏上了四处求医的道路,杨先生拖着被病痛折磨的身体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11年。年底,35岁的杨先生病情恶化,一年中有大半年住在ICU,由于反复感染,反复消炎,他肝脏里的细菌有了耐药性,越来越“猖狂”。衰竭的肝脏,几乎扛不起生命的重量。

年5月,杨先生转入树兰(杭州)医院(医院),郑树森院士诊断后表示,他的病情已十分危重,移植,是他唯一的出路。

幸运的是,杨先生很快等来了肝脏。这颗年轻有活力的肝脏,来自一位器官捐献者。移植手术很顺利,如今,数个月过去,杨先生的肝功能已经完全恢复正常,目前正处于康复阶段。不久后,他就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事实上,肝移植成功后,受捐者不仅能正常工作生活,体力甚至比之前更好。”郑树森院士解释说,这得益于新肝脏赋予人体的新活力。“因此,肝脏一旦出现衰竭,要尽早做移植手术。”

我国器官捐献报名登记人数达27万但器官缺口依然巨大

器官移植,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重生。在我国,排队等待“生命礼物”、期待重生的队伍很长,但器官捐献却十分稀缺。

“器官捐献是一种爱心行动,把器官捐献给别人,相当于自己生命的延续,这是应该被人们接受的新观念。”郑树森院士告诉浙江在线记者,近年来,这样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越来越多人自愿加入到器官捐献的行列。

据悉,年,我国公民逝后自愿器官捐赠达到例捐献,捐献数量跃居亚洲第一,PMP(每百万人口的实际器官捐献率)由6年前的0.03上升到2.98。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患者数量庞大,现在每年约30万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的病人中,仅1万多人有机会获得器官移植,供需比例为1:30,器官短缺依旧是制约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年,由世界卫生组织支持的《中国器官捐献公众意愿调查》显示,83%的参与调查者表示愿意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在不愿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的人中,有56%表示“不知道在哪登记或手续太繁琐”。登记渠道不畅、流程复杂等是目前导致登记人数少的主要原因。

年12月底,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管理的“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网站开通了支付宝“一键登记”通道,极大地方便了民众了解并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数据显示,截至年5月31日,全国器官捐献报名登记人数人,共实现器官捐献例,捐献器官个。

郑树森院士表示,器官捐献志愿登记,是一种爱心表达。而真正需要完成器官捐献,需要符合一定的医学、伦理条件,还必须经过家人的书面同意才能进行。因此,得到家人的支持很重要。“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希望未来有更多人







































北京白癜风手术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好办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guankuozhangdg.com/dzzl/13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