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病死猪肉、假猪肉、瘦肉精等问题层出不穷,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在生猪肉流入市场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屠宰检疫,以保证商品猪肉的安全性。文章综述了生猪屠宰检疫的操作要点和流程。
关键词:生猪屠宰检疫操作要点流程
生猪肉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 1生猪宰前检疫
生猪宰前检疫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入场检查、待宰检查、宰前复检。
1.1入场检查
货主应向官方兽医提供有效的相关证明,即《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动物A(B))》,然后兽医负责核对生猪的数量,检查生猪的外貌、精神状态、排泄物的性状以及生猪是否佩戴耳环等,同时做好运输车辆于卸车前带猪消毒以及卸车后空车的消毒工作;按照比例对生猪进行抽样检测“瘦肉精”,同时详细记录下生猪的入场时间并回收合格证明,货主确认签字。
1.2待宰检查
将生猪放置于待宰圈舍后,进行群体(个体)检疫,详细观察生猪的呼吸状态、食(饮)欲、口腔、体温、可视黏膜及精神状态等。宰前复检:在签发“准宰单”之前必须详细复查生猪的健康,并在确认生猪符合健康标准的要求后,方可准予屠宰(特殊情况:若生猪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各种不良应急反应而出现濒死猪的,应出具急宰证明,并在屠宰检疫结果显示为合格后,加盖验讫印章),反之,则加盖销毁印章,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无害化处理。
2生猪宰后检疫
宰后检疫主要流程包括头、蹄及体表检查、酮体检查、旋毛虫检查、内脏检查、复检。
2.1头、蹄及体表检查
剖检生猪头部,详细检验其颌下淋巴结,并观察淋巴结的颜色、形状、是否出血、肿胀或坏死等;剖检生猪咬肌是否寄生有无囊尾蚴;观察生猪的蹄部、口、鼻及齿龈是否存在溃疡灶或水泡等现象;在退毛后,检验生猪有无红斑或皮肤丘疹等。
2.2酮体检查
生猪开膛后需依次检查其皮下组织、脂肪及肌肉等,并详细检查是否存在黄染、疹块、出血或充血等现象;严格检查生猪股前、髂内、腹股沟浅、肩前等淋巴结有无病变的异常现象发生等。
2.3旋毛虫检查
将生猪内脏取出,并在膈肌脚处取30g左右的猪肉样,记号码,注意号码应与酮体编号相同;将生猪肌膜撕去,观察其肌肉纤维的表面是否有点状、白色的虫体,然后取米粒大小的肉粒(24粒)放置于低倍显微镜下,详细检查是否存在旋毛虫虫体。
2.4内脏检查
详细检查生猪的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胃肠以及肾脏的色泽、大小、质地以及弹性等,特别检查心脏是否出现口蹄疫或慢性猪丹毒的病征;切开胆管后,检查是否存在寄生虫或出现扩张等现象;仔细检查肺脏有无淤血、化脓、出血等,特别注意是否出现猪丹毒、猪瘟等病理变化;详细检查肾脏、胃肠黏膜是否出现水肿、坏死、出血、溃疡等病理变化。
2.5复查
负责检疫的官方兽医应及时复查检疫的具体情况,并根据检疫的综合情况判定检疫的结果,最后再详细填写宰后检疫登记表。
3检疫的结果与处理
根据宰前、宰后的检疫结果确定最后处理意见,具体方法如下。
3.1检疫质量结果显示合格
检疫达标后加盖检疫验讫印章并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然后对肉品进行分割、包装,再加施检疫标志,最后运载出厂。
3.2检疫质量结果显示不合格
出具《检疫处理通知单》,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具体方法:根据肉品的危害、感染程度,分别对其加盖销毁印章或高温印章,并采取相应措施作无害化处理,严格消毒受污染的器具、场所等。
4检疫记录
在相关检疫工作全部完毕后,详细填写检疫登记表,包括日期、来源、数量、结果等,最后由检疫工作人员签字确认,保存归档(1年以上)。
5结语
近几年来,我国猪肉产品安全质量问题十分严重,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我国猪肉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为此,在生猪肉进入市场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流程,如生猪宰前检疫、宰后检疫等,同时,将检疫的结果详细记录在检疫登记表上,并及时处理检疫质量不合格的肉品,确保人们能吃上健康的猪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