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伦秀教授
钦伦秀,王祥宇.肝内胆管癌临床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40(6):-.
肝内胆管癌临床研究现状
钦伦秀,王祥宇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40(6):-
摘要肝内胆管癌(ICC)的病因复杂,且高度侵袭、高度异质、预后不良。近年来ICC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显著,主要包括功能与分子影像学技术提供了更精准的术前评估与复发监测新手段;分子分型与传统临床病理学分型结合为ICC的临床决策提供了更精准保障。手术切除仍是ICC的惟一根治性治疗手段,对R0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治疗以及复发再切除的意义得到肯定。局部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新型疗法发展迅速,为晚期ICC带来新的希望。传统治疗手段与新型疗法的序贯、联合,“多兵种联合作战”是未来发展方向。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No.,No.)
作者单位:医院普外科复旦大学肿瘤转移研究所,上海
通信作者:钦伦秀,E-mail:qinlx
fudan.edu.cn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ICC)是起源于肝内二级以上分支胆管的胆道系统肿瘤(biliarytractcancer,BTC),在解剖学上区别于胆囊癌(gallbladdercancer,GBC)、肝门部胆管癌(perihilarcholangiocarcinoma,pCCA)及远端胆管癌(distalcholangiocarcinoma,dCCA)[1]。同时,ICC也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大原发性肝癌[2]。ICC的病因异常复杂,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吸烟、饮酒)、感染性疾病(肝炎病毒、肝吸虫)、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肝脏/胆道原发疾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管囊肿、胆管结石、肝硬化、炎症性肠病、Caroli病)和毒物暴露(石棉、钍造影剂、有机氯类溶剂)等[3]。东亚及东南亚ICC高发,主要与肝炎病毒、肝吸虫病感染以及肝内胆管结石等有关。近年来,全球ICC的发病率均显著上升[4]。由于其起病隐匿、高度异质性及侵袭性,预后极差,且临床诊疗存在诸多争议。近年来,ICC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内外有多个机构和组织发布了相关指南或共识[5]。本文简述ICC的临床研究现状。
1ICC的精准诊断与分型指导临床决策1.1ICC的早期诊断进展缓慢由于ICC多起病隐匿、且缺乏敏感的筛查及诊断标记物,临床发现和诊断时多已晚期。传统的CA19-9及癌胚抗原(CEA)等指标在早期ICC中阳性率较低,难以满足早期诊断要求。有研究尝试应用液体活检(血液[6]和胆汁[7])及肠道菌群[8]等检测技术早期诊断胆道肿瘤,但相关结果尚需要进一步验证。
1.2影像学技术仍是ICC诊断、术前评估及复发监测的主要手段常用手段包括肝脏超声造影、增强CT和MRI等[9-11]。MRI可更准确地反映肿瘤局部侵袭及管周浸润情况,清晰、完整地显示胆管系统,尤其适用于评估管周浸润型ICC,从而较准确反映肿瘤的T分期。而PET-CT更偏重于对淋巴结转移(N分期)和远处转移(M分期)的术前评估,以及疾病复发部位的明确诊断[12]。两者结合可更全面反映肿瘤分期,为判定可切除性提供准确信息。近年来出现的PET-MR以及荧光显像等分子显像技术,有望为ICC的临床诊断与决策提供新的手段[13]。
1.3分子分型为ICC的临床决策提供新保障除了基于生长方式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的传统临床病理学分型外,近年来,相继提出了基于基因表达谱[14]、关键基因突变[15]或多组学技术[16]的分子分型,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如何将分子分型与传统临床病理学分型相结合、如何将实验室条件下繁琐的分型规则转换成可实际操作的临床分型检测,是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