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版上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华外科杂志,,56(7)

摘要

胰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位列癌症致死原因第5位。尽管胰腺癌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但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其临床诊疗水平近年仍取得明显进步。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结合现状制定了最新版《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版)》,以期规范和提高中国胰腺癌诊治水平。其内容主要包括胰腺癌的诊断和分型、分期,以外科、化疗和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以及患者全程管理。本指南具有鲜明的特点,除规范了诊治策略外,还以问题导向式的章节结构对胰腺癌综合诊治中的19个热点问题予以讨论和推荐,包括:对活检和标本部位进行的选择,胰腺癌临床诊断标准的制定,肿瘤可切除性的评估,术前减黄的必要性及方式,微创手术在胰腺癌中的应用,扩大切除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标准胰头癌根治术中是否联合第16组淋巴结清扫,血清肿瘤标志物对治疗疗效的预测,以及新辅助治疗在可切除患者中的应用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利于专科医师对胰腺癌诊治的全面认知,能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不同层次医师的诊治水平。

胰腺癌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列第11位、女性列第8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位。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居中国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北京市和上海市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

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但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临床诊疗水平已取得明显进步:

(1)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team,MDT)得到普及,由多学科专家根据肿瘤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结合患者体能状况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贯穿诊疗全程。

(2)高通量测序技术联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同时结合皮下或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开展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前研究,为胰腺癌"个体化诊疗"提供思路。

(3)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本指南,以期规范和提高我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一、胰腺癌的诊断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患者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出现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

1.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1.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过量饮酒、伴发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等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2.实验室检查:

1.糖类抗原CA19-9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志物,具有以下临床特征:

将血清CA19-U/ml作为阳性指标,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78.2%和82.8%。约10%的胰腺癌患者Lewis抗原阴性,CA19-9不升高,此时需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如CA和(或)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等辅助诊断。对于CA19-9升高者,在排除胆道梗阻或胆道系统感染等因素后应高度怀疑胰腺癌。

2.血糖变化也与胰腺癌发病或进展有关:

(1)老年、体重指数低、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新发糖尿病者,应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2)既往长期罹患糖尿病,短期出现血糖波动且难以控制者,亦应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3)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空腹血糖每升高0.56mmol/L,胰腺癌发病风险增加14%。

3.其他生物学靶点:

如外周血内microRNA、ctDNA、外泌体内Glypican-1等也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尚待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证实。

3.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技术诊断胰腺癌的基本原则:

(1)完整(显示整个胰腺);

(2)精细(层厚1~3mm的薄层扫描);

(3)动态(动态增强、定期随访);

(4)立体(多轴面重建,全面了解毗邻关系)。

1.增强三维动态CT薄层扫描是目前诊断胰腺癌最常用的手段,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密度及血供情况,并依此判断肿瘤与血管[必要时采用CT血管成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guankuozhangdg.com/dzgn/114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