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影像ldquo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每年平均约有25万人死于肝癌,而我国占其中的45%。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男女之比为2~5:1。

(一)肝细胞癌

肝细胞癌,好发于30~60岁的男性。病理学上可以分为3型:巨块型,肿瘤直径≥5cm,最多见,占31%~78%;结节型,每个结节直径<5cm,占19%~49%;弥漫型,弥漫性小结节分布全肝。直径<3cm的单发结节或两个结节之和不超过3cm的肝细胞癌称为小肝癌。肝细胞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且90%的肿瘤是富血供的。肝细胞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中晚期可表现为肝区疼痛、消痩、乏力、腹部包块及黄疸。

1.MRI平扫

(1)肿瘤的直接征象:①T1WI上呈低信号或稍低信号,占位效应明显,肿瘤伴有出血或脂肪性变时可呈高信号,坏死囊变时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②肿块可见假包膜,在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

(2)瘤外征象:①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侵犯或癌栓形成,表现为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扩张,T2WI上可见其内软组织影;②侵犯胆管系统,可见胆管系统扩张;③肝门部或腹主动脉旁、腔静脉旁淋巴结增大提示淋巴结转移。

2.MRI增强扫描

(1)直接Gd-DTPA对比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2)三期增强扫描示病灶呈“快进快出”征象,即动脉期可见斑片状结节状早期强化,门静脉期可见增强的信号迅速下降,平衡期肿瘤增强信号进一步下降。

(3)肿瘤的包膜一般可见强化(图1)。

图1肝右叶高分化肝细胞癌

A.轴位T1WI,肝右叶肿块呈稍低信号;B.轴位T2WI,病灶呈混杂信号;C.轴位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结节状强化、中央坏死无强化;D.轴位门脉期病灶强化低于肝实质,并可以见包膜强化;E.MIP重建示供血动脉;F.手术后大体标本

(二)胆管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是指发生在肝内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肝内末梢胆管,不包括发生在左右肝管、胆总管的胆管癌,仅占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3.25%,其MRI表现与肝细胞癌相似,肿瘤周围常发现血管受侵及不同程度的胆管扩张。

(1)肿块在T1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的高信号。

(2)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早期呈边缘强化,延时后内部呈不均匀强化,一般表现为渐进性强化。

(3)有时可见肿块周围不同程度的胆管扩张(图2)。

图2肝左叶胆管细胞癌

A.轴位T1WI;B.轴位T2WI;C.轴位动脉期;D.轴位静脉期;E.轴位延时期,肝左叶可见一不规则肿块影,病灶呈稍长T1、混杂T2影,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呈渐进性强化

1.诊断依据

肝细胞癌好发于30~60岁,男性多见,与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60%~90%原发性肝癌患者甲胎蛋白(AFP)阳性。影像学上可见肝内软组织肿块,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MRI动态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呈“快进快出”征象,有时可发现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或者是腹腔内淋巴结转移即可作出诊断。胆管细胞癌没有典型的特征,一般认为渐进性不均匀强化是其表现,诊断时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等进行综合考虑。

2.鉴别诊断

(1)肝血管瘤:此病患者一般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好发于女性,MRI上呈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影(在T2WI上呈“灯泡征”),MRI动态增强扫描呈“早出晚归”征象。

(2)肝硬化结节:肝硬化结节乏血供病灶,增强扫描不强化。

(3)肝腺瘤:女性多见,特别是有口服避孕药的病史,肿瘤表现为边缘光滑,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

(4)转移性肝癌:一般为多发病灶,肿瘤边缘增强,中间坏死区不强化,呈典型的“牛眼征”。

(5)局灶性结节增生:一般无临床症状,典型的表现为肿块内可见“星状瘢痕征”,以及呈长T1、长T2的放射状分隔,动态增强扫描可见延迟期星状瘢痕明显强化。

(6)肝炎性假瘤:肝炎性假瘤边界欠清晰,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无“快进快出”征象。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好不好
北京中科白殿疯醫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guankuozhangdg.com/dzgn/56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