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肝癌系统治疗进展日新月异,靶向治疗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肝癌靶向治疗选择愈加丰富,如何合理地对药物进行排兵布阵,成为肝癌领域热点课题。索拉非尼作为原发性肝癌治疗的一线治疗药物已被临床广泛使用,同时二线瑞戈非尼在原发性肝癌治疗方面的研究也已成为应用热点。本文将分享一例原发性肝癌病例,旨在为临床医生分享诊疗经验。
病例提供者
王学栋、张跃伟、医院
点评专家
吴医院
刘医院
病例关键词
手术切除;介入;免疫联合
病历简介
患者男性,60岁,于年3月因“查体发现右肝占位2周”入我科,无不适主诉。
现病史:年3月外院腹部强化CT提示,肝硬化,肝脏S6占位,直径2cm,影像学表现符合肝细胞癌表现,肝门无肿大淋巴结;影像学表现符合肝细胞癌表现,肝门无肿大淋巴结。AFP.65ng/ml;PIVKA-II.50mAU/ml。
肝功能Child-PughA级,肝储备功能试验ICGR15值4.8%。
既往史:乙肝病史,未进行治疗。
第一阶段
年3月21日进行腹腔镜右肝肿瘤切除术。
图:腹腔镜右肝肿瘤切除术前、后
术后病理回报:(肝肿瘤)肝细胞癌,低分化,肿瘤大小1.6cm×1.3cm×1.2cm,大部分呈实性巢;部分呈实性巢团状排列;部分坏死,细胞部分胞浆透明,部分胞浆嗜酸性,中度异型,可见瘤巨细胞;肿瘤细胞累及肝被膜未突破,距离肝切缘2cm;可见广泛门静脉及肝静脉内癌栓,未见明确神经侵犯;周围肝组织肝小叶结构紊乱,假小叶形成,部分肝细胞水样变,并点状坏死,部分肝细胞大小泡混合型脂肪变性,汇管区纤维组织及小胆管增生,小叶间静脉扩张,较多淋巴细胞及少许中性粒细胞浸润,轻-中度界面炎。
综上,结合病史,诊断为周围肝组织呈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
免疫组化:HEPPAR-1(点灶+)、GPC-3(+)、HSP70(+)、AFP(-)、CK7(-)、CK19(-)、CK8/18(-)、CD10(-)、CD34(+)、D2-40(-)、P40(-)、Ki-67(25%+)。
术后5天拔管出院;出院后口服药物:槐耳颗粒、恩替卡韦,予定期复查。
第二阶段
年8月9日(术后4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升高。
图:甲胎蛋白(ng/ml)、异常凝血酶原(mAU/ml)变化情况(-8-9)
经MDT会诊讨论,分别于年8月23日、年9月29日、年11月19日、年3月18日、年4月12日先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五次,用药均采用碘化油、洛铂、造影剂、明胶海绵颗粒、雷替曲塞、利多卡因。
图:甲胎蛋白(ng/ml)、异常凝血酶原(mAU/ml)变化情况(-8-28~-12-27)
随后予肝动脉持续灌注治疗4次联合索拉非尼方案治疗,分别于年5月8日、年6月6日、年7月1日、年7月26日采用FOLFOX4方案进行肝动脉灌注化疗。年5月12日开始服用索拉非尼。年8月29日(术后17个月)影像学检查,疗效评价为SD。
图:影像学检查(-8-29)
图:甲胎蛋白(ng/ml)、异常凝血酶原(mAU/ml)变化情况(-6-5~-7-30)
年9月20日开始,治疗方案由索拉非尼更换为瑞戈非尼2片q3d。同时,于年8月31日开始规律使用PD-1单抗(信迪利单抗)mg/3w。
年12月5日(术后21个月,更改方案后2个月)进行影像学复查,疗效评价为达到PR,直至年6月11日(术后27个月)复查仍为PR状态,肿瘤标志物降至正常。
图:影像学检查(第一行:-8-29,第二、三行:-12-5,第四行:-6-11)
图:甲胎蛋白(ng/ml)、异常凝血酶原(mAU/ml)变化情况(-6-11)
目前患者饮食、睡眠、活动可,无明显靶向及免疫药物相关并发症,病灶进一步缩小,肿瘤标志物稳定,拟继续予靶向+免疫治疗,拟从联合治疗改成单药治疗,定期复查。
临床思辨
在这一病例中,有许多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