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信医者担当践初心

作者:林莉

“王主任,感恩我爸生命中有您这样的好医生一直照顾,使他的求医之路没有那么艰辛。我爸走的很安详,不用惦念,我们也在慢慢接受现实,替我爸谢谢您!”前一阵,东平县政协委员、医院外科主任医师王学信收到了一位老患者女儿发给他的信息,感谢他多年来对其父的救治和帮助。

刚刚从东平医院外科主任退居二线的王学信是莱芜人,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东平。“我来的时候这里还是平房,医院只有一个门诊楼、一座病房楼,外科只有28张床,病号也不多。”从早期看病老三样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从条件简陋、一穷二白到设有多张医院,从普通医生到主任医师,王学信经历了医院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唯一没变的是他对医生这个职业深深的爱。

“我刚工作时外科只能开展简单的手术,很多时候是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判断病患情况,一天下来手术台数是个位数。”为了切实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王学信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年,医院学习胰腺切除术后,他医院第一例胰腺切除术。“当时周边县市都做不了这类手术,我们还因此获得了县里的科技进步奖。”他介绍,胰腺血管丰富,切除后需要重建消化道,并和胆管、胃、胰腺全部吻合,可以说是普外科最大的手术。当时还是个普通医生的王学信,看到主任由于手术复杂而有点担心,以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为科室加油打气:“如果咱们这次退缩了,就永远开展不了相关手术,必须咬牙坚持。”两班人马、四五个人在手术台上轮流操作10多小时后,手术获得成功,患者愈后良好。

腹腔镜手术作为微创手术的代表,在20年前还属于新鲜事物。医院提出大力开展微创手术,降低手术对人体的伤害,减少疾病给患者带来的不便和痛苦。年,他到山大二附院进修腹腔镜,师从我国最早从事腹腔镜专业的专家胡三元教授。学习时没有机会上手术台,只能给老师扶扶镜子或把手术视野传递到屏幕上。他反复揣摩老师手术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为加强手眼协调性、精确性,天天训练夹火柴棒、夹大米。“用手术钳夹大米,一分钟至少要夹60粒,做到稳、准,才能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说起专业技术,王学信滔滔不绝。为了增加双手灵活度,他还自掏腰包买了一个腹腔镜模拟训练器,每天都在模拟器上练习打结、缝合等技术动作。“从传统手术思维到微创手术思维,有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必须加强训练,做到万无一失。”他说。

学成归来后的第一个胆囊手术,王学信做了5个多小时,可谓刻骨铭心。如果正常开腹,胆囊因为位置比较深、比较狭隘,大概需要七八公分的口子,用腔镜做则只要取两个一两公分的小孔。“没有上手实践过,心里非常紧张,同时要极力控制住手的稳定性。”他表示,胆囊手术一般都是团队作战,因为当时还没有建起团队,别人帮不上忙,只能自己慢慢来,两只手因为长时间操作手术钳压迫到神经,麻了3天。从四个孔到三个孔再到两个孔,从最初的5小时到现在5分钟就能做一台手术,王学信熟能生巧,施行精确手术操作仅需很短的时间,治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任普外科主任多年,王学信提升外科医疗技术水平,培育了一支作风、业务双过硬的人才队伍,带领学科驶上高速发展“快车道”。对在门诊时遇到的需要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guankuozhangdg.com/dzgw/1325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