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结石”,很多患者可能难以忘记它发作时的疼痛,但很多害怕手术的结石患者,即使痛到撑不住,并且已经有手术指征,却往往选择保守治疗;还有一些患者,已经经历过几次大大小小的手术,再一次手术开刀对其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其实,随着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于肝内胆管的结石治疗已经可以达到“不开刀取石”的程度,最近,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肝胆外科就进行了这样一次成功的手术。
经历4次手术
患者手术切口瘢痕纵横交错
重庆医院肝胆外科主治医师、博士程瑶告诉记者,这名患者周老先生,今年60岁。从记事起就经常出现寒战、发烧、肚子痛的症状,但他一直以为是自己抵抗能力弱、容易感冒、胃肠功能不好造成的。
就这样,周老先生一直忍着这个“老毛病”到了30岁,终于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医院就诊,通过一系列检查确诊为肝内胆管结石、急性胆管炎、胆囊结石。
当时医生在评估后让周老先生接受了胆囊切除手术和胆管取石手术,手术后周老先生发烧和肚子痛的“顽疾”消停了。
然而,周老先生在45岁时又开始出现了寒战、发烧、肚子痛,到医院检查后发现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右边的肝脏因为结石堵塞而萎缩,因此又接受了萎缩肝叶切除手术和胆管取石手术。
折磨并未完结,周老先生在55岁时结石又一次复发,于是他再一次接受了胆肠吻合术和胆管取石手术。此外,周老先生在58岁时因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导致呕血和脾大,还做了脾切除手术和血管断流手术。
综上所述,程博士坦言,因为肝内胆管结石已经做了4次手术,周老先生肚子上的手术切口瘢痕纵横交错,不堪入目。
心力交瘁患者渴望不开刀取出结石
更不幸的是,去年中旬,周老先生复查发现肝内胆管结石又复发了。这一次,周老先生一开始采用保守消炎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短短半年时间,反复寒战,发烧,肚子痛5次,并且眼睛和皮肤越来越黄。
为求更好的治疗,周老先生来到了附二院肝胆外科就诊。入院后医生为周老先生完善腹部CT检查,发现周老先生肝内胆管又长了许多结石,主要集中在肝门胆肠吻合口附近和左边肝内胆管,最大的直径已经有3厘米左右,导致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和积气。当程瑶博士和周老先生商量下一步治疗方案的时候,周老先生说自己做了4次开刀手术,非常惧怕再次开刀。医护人员当然也深表同情,但是有没有办法不开刀,肚子上打个小洞就能取出肝内胆管的结石呢?
传统手术方式治疗周期较长
无法取出细胆管内结石
而对于周老先生的诉求,附二院肝胆外科的专家团队是有办法的,程瑶博士告诉记者,办法就是为他做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PTCS,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oscopic)。
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PTCS手术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传统做法是在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PTCD),术后每周扩张一次穿刺窦道,术后1月用纤维胆道软镜取石。
但传统做法的缺点是治疗周期较长,需要多次扩张窦道,病人痛苦;另外,纤维胆道软镜直径5毫米,无法取出细胆管内的结石。
改良后缩短了治疗周期
创伤小、恢复快
鉴于上述缺陷,附二院肝胆外科在PTCS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先行PTCD胆道引流控制胆管炎,术后1~2周,待患者炎症消退,一般情况恢复后,在全身麻醉下直接扩张瘘道至足够大小,放一个塑料吸管(保护性鞘管)到肝内胆管,先用直径3毫米的硬质胆道镜(不能拐弯)尽量取出细胆管内的结石,再用5毫米的纤维胆道软镜(可以拐弯)取角度刁钻的结石。
这种做法缩短了治疗周期,创伤小、恢复快,减轻病人的痛苦。肚子上打了个5毫米的小洞,通过改进后的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PTCS手术,周老先生的肝内胆管结石被完全取尽。患者没有再寒战、发烧、肚子痛,眼睛和皮肤黄疸也消退了,术后顺利康复出院。
适合曾反复行开腹手术、害怕手术等患者
“肝胆管结石病是指发生在肝内胆管、肝总管、胆总管内的结石,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病因复杂,多合并胆管狭窄,术后复发率高,反复的开腹手术创伤性大,并发症多,且每次手术都会增加再一次手术的难度,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很多患者没有得到系统的治疗,因为无法再次手术而失去治疗机会。
对于这部分患者,改良后的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手术无疑是一个好选择。它特别适用于手术后复发的肝内外胆管结石,再次手术困难或拒绝开腹手术以及全身情况差难以耐受开腹手术的患者。”程瑶博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