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新力量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靶向药助力晚期

白癜风能治得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qzzt/bdfnzhm/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约占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10%~15%,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2]。大部分ICC患者诊断时已处于疾病晚期,而晚期ICC的总体生存时间较短,存在极大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因此,寻求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生存的治疗方法,是当今中国肝癌治疗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肝癌治疗的重点研究方向,并在肝癌转化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患者带来福音与希望。

本期分享的一例ICC病例治疗经过,从临床实践角度,让我们体会到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在ICC治疗中的优势,以及在转化治疗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期待本次分享能够给临床用药提供更多指导。(病例点评专家:吴胜东教授;病例分享专家:王珂副主任医师。)

吴胜东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医院肝胆胰疾病诊疗中心带头人

省市共建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常务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快速康复外科分会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和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委员

浙江省医坛新秀

宁波市医学会外科分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

宁波市肝胆胰专科联盟执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宁波市优秀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

王珂副主任医师

肝胆胰外科

宁波大学硕士生导师

宁波市医学会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宁波市卫生健康青年技术骨干培养对象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消融委员会青年委员

浙江省数理医学会肿瘤数据智能物理治疗青年委员

主持及参与市厅级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在NEJM(IF:74.)、Hepatology(IF:17.)等杂志发表论文3篇,在《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胰腺病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75岁,于年9月18日就诊。

主诉:上腹痛半月。

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血常规:WBC3.0×/L,HGBg/L。

乙肝:阴性。

凝血功能:正常。

肝功能:白蛋白(ALB)35.6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2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73U/L↑,碱性磷酸酶(GGT)U/L↑。

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7ng/ml↑,CA19-.2ng/ml↑,铁蛋白(FERRITIN).2ng/ml↑。

PET-CT检查(年9月10日):肝左右叶交界处大片略低密度影,考虑恶性肿瘤伴胆总管扩张伴肝包膜、大网膜及右侧胸膜转移,肝门区淋巴结转移;如图1所示。

图1治疗基线PET-CT检查

腹腔镜探查活检(年9月21日):发现肝内多发占位,较大约12cm,突出肝脏表面,与网膜粘连明显,腹壁上可见大量白色转移灶,腹腔内可见中等量腹水。

病理学检查:(胆管癌)实性小巢状生长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无明确腺管分化,结合临床及免疫组化可符合胆管细胞癌。鉴于免疫组化无特异性,请务必结合临床;如图2所示。免疫组化:AFP(-)、B-catenin(+)、CD10(-)、CK7(+)、GS(-)、Hepatocyte(-)、Ki-67(+)30%、CK19(+)、GPC3(-)、Arginase-1(-)、ERG(-)、CK(pan)(+)。

图2病理学检查

基因检测(年10月19日):PD-L1TPS=10%;BRCA1突变;微卫星稳定(MSS)。

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肝包膜、大网膜及右侧胸膜转移,肝门区淋巴结转移。

治疗经过

第一阶段:免疫联合靶向治疗

治疗方案:因患者拒绝化疗,患者于年9月22日至年1月25日期间共接受6周期靶免联合治疗,第1周期方案为替雷利珠单抗mgQ3W+仑伐替尼8mgQD;第2周期开始(年10月19日)因发现BRCA1突变,故将仑伐替尼改为奥拉帕利治疗。

影像学及疗效评价:治疗2周期后复查(年11月5日)肝右前叶、左内叶占位;肝内外胆胞管轻度扩张。肝多发转移灶;腹膜广泛增厚,腹腔多发软组织结节,肝门部及后腰膜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性;腹腔积液。治疗6周期后复查(年2月27日)肝恶性肿瘤术后∶肝右前叶、左内叶信号不均匀改变;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肝门部及后腹膜多发肿大淋巴结。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治疗期间动态变化如图3所示。

图3左右分别为第2、6周期治疗后影像学表现

第二阶段:手术治疗

治疗方案:患者于年3月4日接受腹腔镜探查+左半肝切除+胆囊切除手术(如图4所示),手术过程顺利。

图4术中所见

术后病理诊断(年11月2日):①(肝)肝内局灶坏死伴纤维组织增生伴玻璃样变性,大量慢性炎细胞浸润、泡沫样组织细胞聚集及多核巨细胞反应,周围小胆管广泛增生,肝细胞坏死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形成,部分肝细胞内胆汁淤积,未见肿瘤残留。符合治疗后改变。②(胆囊)慢性胆囊炎。③(淋巴结)淋巴结15颗,其中一颗淋巴结内局灶纤维组织增生伴玻璃样变性,大量慢性炎细胞浸润及多核巨细胞反应,其余淋巴结呈反应性增生(如图5所示)。

图5术后病理学检查

疗效评价:pCR。

术后情况:术后随访10月,无肿瘤复发迹象。

病例总结

本例患者老年男性,主因“上腹痛”入院,结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因患者确诊时已出现肝包膜、大网膜及右侧胸膜转移,肝门区淋巴结转移,无法进行手术根治。经患者知情同意后予以免疫联合靶向治疗,6周期后病灶明显缩小,转化治疗成功后行手术治疗,术后结合病理评价,疗效达pCR,术后随访10个月无复发征象。

专家点评

ICC约占原发性肝癌的10%~15%,其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近年来,ICC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ICC患者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手术是唯一可能实现肿瘤治愈的治疗方法,但大多数患者被发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意味着无法行根治性手术。而即便能够进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术后复发率高达60%~70%,5年生存率也仅为30%左右[3]。对于晚期ICC,NCCN指南和CSCO指南均推荐吉西他滨联合铂类的化疗策略为一线治疗方案,但其应答率总体偏低[4];多项研究表明,GEMOX方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一线治疗的总生存(OS)仅约8~15个月[5-8]。

对于大部分无法直接手术切除的晚期ICC患者,转化治疗有望实现肿瘤降期,提高R0切除率,是目前临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guankuozhangdg.com/dzgn/1170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