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吸虫病的防治技术详细

说肝片吸虫病之前,先说说寄生虫有什么危害。

寄生虫对宿主主要有这些危害:

1.吸血,吸取动物血液。2.夺取营养

3.机械损伤,破坏动物组织器

4.释放毒素,在动物体能释放毒素

5.传播疾病

简单的说,体内有大量寄生虫的动物容易生病,阻碍生长,经济效益降低,所以动物驱虫很关键。

下面就来详细说说肝片吸虫病。(肿水下颌,首先考虑就是肝片吸虫病,但是肿水下颌的不仅仅是肝片吸虫病。在文章后面会分享)。肝片吸虫病也叫羊片形吸虫病,俗称肝蛭虫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寄生于羊的肝脏和胆管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羊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主要危害绵羊,特别是羔羊,山羊也有发生除羊感染外,亦可感染人,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一)临床特征

该病的临床特征为急性死亡,以及贫血、水肿和消瘦,慢性或急性肝炎和阳管炎,同时伴发全身中毒现象及营养障碍。

(二)病原

病原为肝片吸虫和大片形吸虫。肝片吸虫呈背腹扁平的柳叶状、体表有许多小刺,体长20-30毫米,宽5-13毫米,新鲜虫体呈棕红色,固定后呈灰白色。虫体前端呈圆锥状突起,称头锥。头锥后方扩展变宽,形成肩部,肩部以后逐渐变窄。口吸盘位于头锥的前端,腹部吸盘在肩部水平线中部。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前方。虫卵呈椭圆形,黄褐色,前端较窄,有一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大片吸虫形态基本与肝片吸虫相似,只是身体较窄,较长,肩部不明显。

(三)生活史

肝片吸虫的成虫寄生于羊及其他宿主的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并与粪便一同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然后钻人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经多次无性繁殖形成多尾蚴,离开螺体在水生植物和水面上形成囊蚴。当羊食人带有囊蚴的水草或饮水后而被感染,并移行到肝胆管寄生,经2.5-4个月发育为成虫。成虫在动物体内可生存3-5年,但大多数虫体经一年左右可自行排出体外。大片吸虫的生活史与肝片吸虫相似。

(四)临床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该病呈地方性流行,外界环境和季节对本病的流行有很大影响,多发于温暖多雨的夏、秋季,特别是在低洼潮湿和椎实螺滋生的牧地多发。本病流行严重,我国南方以9-11月羊受感染最为严重。

2.临床症状

临床上轻度感染往往不表现症状,感染量多时则表现症状,但羔羊即使

轻度感染也能表现症状。根据病期一般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类型。

(1)急性型(童虫寄生阶段)多在秋季发病,多因短期感染大量囊蚴所致。病羊初期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腹胀,有时出现腹泻,排黏液性血便,离群,全身颤抖,衰弱易疲劳,肝区压痛明显,贫血,黏膜苍白,严重者多在几天内死亡。(2)慢性病(成虫寄生阶段)较常见,病羊食欲减退后废绝,逐渐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被毛粗乱无光,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步行缓慢。在眼睑、颌下、胸腹下出现水肿。孕羊多发生流产。一般经1-2个月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3.病理变化

剖检时,病理变化主要呈现在肝脏,其变化程度与感染虫体的数量及病程长短有关。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和出血,胆管像绳索样凸出于肝脏表面,在胆管中可发现虫体。胆管内膜粗糙,内壁有盐类沉积,)9切时有“沙沙”声,胆管内有虫体和污浊稠厚的液体。病尸消瘦、贫血和水肿,胸膜腔及心包内蓄积有透明

的液体。

4.现场诊断

急性病例通常查不到虫卵,剖检后在肝脏或其他器官内找到幼虫进行诊断。般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即可作出诊断。

(五)防治措施

1.预防

(1)定期驱虫在本病流行地区每年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对羊进行3次驱虫。在春季椎实螺活动以前,用杀成虫的药物进行第一次驱虫,驱虫后的粪便堆积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在7-9月用杀幼虫的药物进行第二次驱虫,以杀死侵入羊体内的多数幼虫;在11-12月用杀成虫和幼虫的药物进行第三次驱虫,以保护羊群安全过冬。

(2)饮水及饲草要卫生饲养人员要尽可能避开有椎实螺滋生的牧地放牧,以防感染囊蚴。饮水最好使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

2.治疗

正确诊断、定期驱虫、对症治疗为治疗原则。常用的驱虫药物有三氯苯咪唑(肝蛭净)、氯氰碘柳胺,硝氯酚等。

处方1:三氯苯眯唑片(肝蛭净)肝片吸虫特效药,也是目前比较理想的药,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一次口服,对成虫和童虫均有良好效果。急性病例5周后建议重复内服1次。

处方2:氯氰碘柳胺,内服10mg/kg对肝片形吸虫成虫和8周龄虫体驱除率超过92.8%,对6周龄肝脏移行期未成熟虫体效果差(70%~77%);本品对前后盘吸虫无效,对成虫和童虫效果差,建议用药两次,内服一次量每lkg体重牛5mg羊10mg,皮下注射一次量每1kg体重牛2.5mg羊5mg.

处方3:硝氯酚是比较理想的驱肝片形吸虫药,3mg/kg量内服对肝片形吸虫成虫有效率为93%~%。对未成熟虫体,则周龄愈小用量愈大,如4mg/kg量,对8周龄虫体有效率58.4%,12周龄虫体%;8mg/kg量,对4周龄虫体有效率92.5%,6周龄虫体99.7%,8周龄虫体99.7%,16mg/kg则对4周龄虫体%有效。所以掌握用药量是关键,特别要注意防治牛羊中毒,中毒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对治疗药简单归纳如下:

三氯苯唑(肝蛭净)-肝蛭清:安全高效首先驱肝片吸虫药,杀成虫,幼虫和童虫,对各日龄的肝片吸虫都有效,故用三氯苯达唑后疾病不容易反弹。

硝氯酚:毒性大,且只对成虫有效,故疾病容易反弹,简易间隔一段时间再驱虫一次。

丙硫咪唑:对成虫有良效

碘硝酚腈:毒性大,不安全,在羊体内残留时间比较长,杀成虫和童虫

氯氰碘柳氨钠:对成虫有良效,需要驱虫两次。

预防:

周期性驱虫: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急性:夏秋季用对童虫有效的药物

慢性:北方2次(冬末初春,秋末冬初);南方3次

消灭中间宿主

CuSO41:50,

生物灭螺

物理灭螺

防止感染囊蚴

有这些寄生虫容易导致羊肿水下颌,分别为:肝片吸虫,捻转血矛线虫,前后盘吸虫,绦虫等。当然也能是某些疾病导致的羊下颌与面部水肿。不同的寄生虫需要不同的用药方案。

给广大牧民推荐治疗肿水下颌高效方案:肝蛭清(三氯苯达唑)5kg/1片+奥赛清(盐酸左旋咪唑片)5kg/1片,早发先早治疗,以免耽误治疗。

以下内容为延伸阅读内容:

复殖目吸虫分为六种体型:

双盘类:口吸盘,腹吸盘

肝片吸虫:牛,羊肝脏

对盘类:口吸盘,后吸盘,

前后盘吸虫:牛,羊瘤胃

单盘类:无腹吸盘

纤细背孔吸虫:禽类肠道

分体类:日本血吸虫:人,动物血管

全盘类:前,后体,前体含口,腹吸盘,后体含生殖腺。优美异幻吸虫:鸭,鹅肠道

棘口类:具头冠和头棘,口腹吸盘相距甚近。

卷棘口吸虫:禽类肠道

吸虫的发育:

复杂的间接发育型

生活史需更换一个或二个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或陆地螺

第二中间宿主多为鱼、蛙、螺或昆虫等

发育过程经历卵、毛蚴、胞蚴、雷蚴和尾蚴、囊蚴和成虫等几个发育阶段。

片形吸虫病:

常呈地方性流行,能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发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危害相当严重,特别对幼畜和绵羊,可以引起大批死亡。在其慢性病程中,使牛羊消瘦,发育障碍,生产力下降,病肝成为废弃物,往往给畜牧业带来巨大损失。

交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guankuozhangdg.com/dzgw/119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