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资料:
患者,女,64岁,反复右上腹疼痛1个月入院,起病急,疼痛可耐受,伴腹泻。专科查体腹稍膨隆,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无肌紧张,Murphy征阳性。CT见肝右叶包膜下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影,部分沿肝静脉走形,并可见部分包膜凹陷,其内见粗大结节状、小片状钙化影,边界清,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均匀强化(图1~4);术中所见右肝第Ⅶ、Ⅷ段扪及多个实性包块,质硬。免疫组化:Ⅷ因子(+),CD34(+),CD31(+),CK(-),Vimentin(+),CK8(-),CK18(-),ki-67阳性细胞约2%,符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伴广泛纤维化及钙化(图5)。
图1CT平扫示肝右叶低密度影,其内多发钙化(箭)。
图2CT平扫示肝右叶低密度影,沿肝静脉走形,其内多发钙化灶(箭)。
图3CT增强动脉期示病灶轻度均匀强化(箭)。
图4CT增强延迟期病灶轻度强化,可见包膜回缩征(箭)。
图5免疫组化示VIII因子(+),CD34(+),CD31(+),CK(-),Vimentin(+),CK8(-),CK18(-),ki-67阳性细胞约2%。
讨论: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一种罕见血管源性肿瘤,好发于软组织,发生于肝罕见,低度恶性,有27%~37%转移报道[1]。肝EHE好发于成年女性,临床表现无特殊,常有上腹不适或疼痛等,有时伴有门静脉高压或Budd-Chiari综合征。病理上多表现为多发结节,可相互融合,多位于包膜下,切面灰白,质硬,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镜下肿瘤由上皮样细胞、树突状细胞组成,细胞间可见中间型细胞围绕血管腔周围。上皮样细胞可沿肝窦、门静脉或肝静脉分支腔内浸润性生长,瘤栓机化后可致血管腔闭塞;瘤体周围为富细胞区,中央为粘液性或致密基质,23%可进一步纤维化或钙化。免疫组化内皮细胞标记物Ⅷ因子、CD34、CD31、Vimentin多为阳性[2,3]。超声检查多表现为低回声占位,少部分可见周边低回声“晕圈”[4]。CT平扫呈低密度,MR扫描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中央信号更高[4]。影像学可见特征性表现:肝包膜回缩征,由于肝EHE多表现为肝内包膜下多发结节,可相互融合成较大结节,邻近包膜形成包膜回缩;“棒棒糖征”是肝内肝静脉或门静脉主干或分支逐渐变细伸向低密度的肿块,至肿块边缘,宛如棒棒糖。对比增强扫描,肝EHE较小结节可呈轻微均匀强化,环形强化,不均匀延迟强化,这可能与肿瘤细胞中上皮样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所含比例不同所致;较大者可表现为“晕环征”,即肿瘤边缘强化呈高密度,中心未强化呈低密度,周边呈更低密度的薄层环形影[2]。文献报道20%肝EHE患者可出现钙化[2],有学者认为钙化程度是可变的,这可能与疾病持续时间有关[5],Zhao等[6]追踪肝EHE患者三年,发现随时间延长,钙化出现比例增加,这可能是由于疾病过程中肿瘤破坏自己的血液供应,导致细胞死亡,改变细胞成分,进一步纤维化、钙化所致,然而广泛的钙化在肝肿瘤中是非常少见的,可能由于长期疾病导致,这也可以将肝EHE与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肝转移性肿瘤,特别是结肠癌肝转移等肝肿瘤的钙化鉴别。
参考文献(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