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上海肿瘤检验学术交流大会顺利召开

第五届肿瘤检验学术交流大会

顺利召开

专家合影

年10月23日,第五届上海肿瘤检验学术交流大会在医院报告厅顺利召开。本次大会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结合的方式,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主办,上海市抗癌协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与医院共同承办,围绕“新技术、新方法与肿瘤检验”这一主题展开多维度多层次的探讨,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肿瘤筛查提供新的见解。

大会开幕式

在医院检验科副主任、上海市抗癌协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卢仁泉教授与海军医院实验诊断科主任周琳教授共同主持下,本次大会正式拉开了序幕。

致欢迎辞

大会主席、医院检验科主任、上海市抗癌协会检验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郭林教授为大会致欢迎辞,代表大会对线下参会以及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参会的专家和嘉宾表示衷心感谢与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嘉宾致辞

上海市医师协会检验分会会长沈立松教授,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李莉教授,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王华梁教授,《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主编、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检验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潘柏申教授,上海市抗癌协会秘书长倪明教授,医院党委书记李端树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大会报告(一)

童雪梅教授

《调节性T细胞的代谢调控

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童雪梅教授围绕肿瘤代谢与免疫微环境做了引人入胜的演讲。童教授首先系统讲述了肿瘤代谢尤其是糖代谢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全新的研究方向“肿瘤特异性氨基酸代谢特征”,为我们描绘了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对特定氨基酸的依赖性及其背后蕴藏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童教授的课题组通过分析单细胞测序结果发现结直肠癌组织中浸润Treg细胞的TXNIP基因表达显著下调,而TNXIP表达对于结直肠癌进展具有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推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晏光荣教授

《长链非编码RNA编码多肽

与肿瘤发生发展》

传统认为lncRNA从表观遗传学、转录调控及转录后调控这3个层面以RNA分子的方式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然而,核糖体-lncRNA的发现提供了发现能编码lncRNA的可能性。广州医院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中心实验室主任晏光荣教授及他的团队通过下调IncRNAHOXB-AS3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的进展,首次在肿瘤中证实lncRNA编码功能性多肽调控肿瘤的新功能,进一步提出了非编码RNA编码蛋白/多肽能够作为新兴肿瘤标志物以及靶向药物资源库这一新兴的研究方向。

大会报告(二)

刘天舒教授

《ctDNA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医院肿瘤内科主任、肿瘤防治中心秘书长刘天舒教授通过相关研究并结合临床实践介绍了ctDNA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它作为良好的肿瘤生物标记物在结直肠癌的EGFR单抗耐药、复发风险和辅助治疗效益监测以及术后患者、转移性患者预后提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刘天舒教授也指出ctDNA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如阈值监测等,仍需后续突破。

李心翔教授

《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

医院主任医师李心翔教授从结直肠癌临床决策的现状入手,为了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从疗效预测,预后评估和筛选遗传相关性结直肠癌这三个方面介绍错配修复基因和微卫星不稳定、RAS、BRAF、HER-2、POLE、PIK3CA和PTEN基因等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从过去依据经验以及循证医学为主的规范化治疗,到目前根据特定个体进行检测的个体化治疗,以及未来基于单独基因检测的精准治疗,预示着结直肠肿瘤的治疗进入了新时代。

卫星会

王鲁教授

《肝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探索新进展》

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王鲁教授介绍了肝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肝癌作为目前发病率世界第六的恶性肿瘤,既有目前被广泛使用的B超+AFP作为标准手段进行监测,也有AFP-L3、PIVKA在内的一系列新的肿瘤标志物正在进行探索和临床应用。其中,PIVKA已显示出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在肝癌辅助诊断和治疗检测中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赵虎教授

《PIVKA-Ⅱ在肝癌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医院检验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赵虎教授从肝癌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诊断局限性着手,提出临床上应对肝癌高危人群应及时开展早期筛查,进行有效预防。而目前临床研究表明,PIVKA-Ⅱ是较AFP更特异的肝癌血清标志物,联合应用可提高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具有高度相关性,可用于HCC早期诊断、预后判别、预测复发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卢仁泉教授

《新肿瘤标志物及分子检测

在肿瘤中的应用新解》

医院检验科副主任、精准中心副主任卢仁泉教授详细着重介绍了肿瘤标志物临床运用的最新解析,医院检验科肿瘤标志物的开展情况,介绍了分子标志物在肿瘤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治疗监测中的运用与研究。此外,卢教授结合临床案例,重点分析了外周血EGFR突变位点的检测、CTC检测等液体活检在肿瘤靶向治疗及耐药监测中的运用。

大会报告(三)

周圣涛教授

《TumorMicroenvironment

inCancerHallmark》

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圣涛教授从肿瘤细胞对肿瘤微环境的重塑作用、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表型的影响、肿瘤微环境作为新型肿瘤治疗靶点的价值三个角度进行了讲解肿瘤微环境是人类研究和攻克癌症的重要方向。在现今最为火热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领域中,周教授团队首次发现核受体ERβ可介导抗PD1免疫治疗耐受,为克服免疫治疗耐药,改善肿瘤患者预后提供了全新靶点,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江一舟教授

未来可期

——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复旦经验

三阴性乳腺癌因其分子本质不明、治疗靶点缺乏以及易于转移耐药,患者通常表现为预后较差,同时容易在早期发生复发转移。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江一舟教授围绕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子及精准治疗策略,从分子分型、治疗靶点和内部异质性三个方面,从四分型体系入手,介绍了各分型特异靶标,同时构建预测模型,揭示长链非编码RNATROJAN可能成为TNBC新的治疗靶点,进一步通过外部筛选压力下的克隆进化来阐明TNBC因其存在显著的内部异质性引起耐药,为大家全方位介绍了三阴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复旦经验。

大会报告(四)

杨远教授

《肝脏单病种标本库

与数据平台的建立与应用》

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杨远教医院肝脏组织库为例,从多角度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自年12月建设以来,医院肝癌样本库已经承担了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重大专项,并不断完善样本数据分析平台。除常规样本库外,也可进行三维数据库、病理及临床信息、PDX库等延伸。此外,杨远教授也与我们分享了肝脏单病种样本库的质控、分级管理以及评价体系,并对单病种样本库珍稀度应用进行了展望,起到了指导作用。

殷保兵教授

《肝内胆管癌的分子分型与精准治疗》

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殷保兵教授介绍了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起源、危险因素、分子分型,但目前三大主流标记物PD-L1、TMB、MSI-H都不能很好的预测肝内胆管癌疗效。通过对ICC基因组学的研究发现了新的治疗靶点,进一步提高晚期胆道肿瘤的生存率。除此之外,殷教授也提出了将液态活检、基线ctDNA变异数作为未来监测、评价疗效的新兴发展方向。

优秀论文颁奖

本次大会共收到来自各界检验同道的百余篇论文投稿,经过专家委员会的一致讨论,从中评选出10篇优秀论文。由上海交通医院检验科主任高锋教授和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检验医学科主任关明教授共同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期待检验领域的优秀青年不断探索,携手推动检验医学的发展!

本次大会聚焦临床、立足基础,促进成果转行和应用。既包含学术前沿的基础科研成果,也囊括了具有治疗及诊断价值的临床信息。通过本次大会,搭建一个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交流平台,多角度、全方位地探讨国内外检验领域相关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更好地推进科研成果与临床互动转化,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医疗健康服务。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检验人员这群“隐形天使”为疾病的检测和筛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形势下,今年的大会首次采用了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也获得了各位同道的大力支持。我们将继续为广大同行们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肿瘤检验的发展,同时也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支持!

会场精彩瞬间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大会主持人风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guankuozhangdg.com/dzzz/1138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