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思路:患者老年女性,不可手术胰腺癌,初次至放疗科就诊时已行5周期AS方案化疗,疗效评价CR。患者化疗后腹痛控制不理想,局部放疗对缓解疼痛效果明显。且考虑到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和有效性,决定行局部放疗。考虑患者后线药物治疗选择问题,放疗同步化疗方案未选择吉西他滨,保留替吉奥,联合EGFR单抗靶向治疗,起到放疗增敏作用。
治疗方案:同期放化疗+尼妥珠单抗靶向治疗
胰腺肿瘤DT54Gy/18F,同期替吉奥+尼妥珠单抗方案化疗,患者于-3-18、-03-25、-04-01、-04-08、-04-15、-04-22行6次尼妥珠单抗(mg)及2周期替吉奥d1-14治疗,放疗期间腹痛消失,止痛药物逐渐减量后停药。
放化疗结束1月后于-05复查腹部CT:胰腺癌放化疗后改变,新增肝右叶动脉期异常强化灶,胰体后方腹主动脉前方软组织影,考虑肿瘤转移,患者于-05-31、-06-21、-07-17、-08-21、-09-11在我科行尼妥珠单抗+吉西他滨方案治疗5周期,实际用药:尼妥珠单抗mgD1、8、15+吉西他滨1.4gD1、8。
用药后评估CR,期间于-08-09在我院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包块穿刺活检+微波消融术,术后患者恢复可。患者于-11-17在我科行第8周期第15日靶向治疗。
尼妥珠单抗注射液(泰欣生)mgiv.drip.同期QW*8程。
放射治疗及靶向治疗——疗效评价:
-11-30肝胆胰脾CT示:
胰腺癌放化疗后改变,胰头区见稍低密度灶,十二指肠内壁局部稍增厚并强化,边界不清。胰颈部胰体减少,胰管及胆总管下段轻度扩张。肠系膜上静脉右旁软组织结节,径约1.6cm。
肝外缘光整,其大小形态及各叶比例正常,肝顶见一斑点状钙化灶。肝内多发小片状低密度无强化影,肝顶两个渐进性强化小结节影,肝左、右叶及尾叶多发低密度影,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静脉期,延迟期呈低密度影,较大者大小约3.0*4.5cm。肝内胆管无扩张,肝门结构清,未见异常组织密度影。
胆囊大小正常,壁不厚。脾大小形态正常,脾实质密度均匀,强化均匀。腹腔及腹膜后见稍肿大淋巴结,未见有腹水征。右肾中部囊状无强化透亮区。直径约4.2cm,与-07-12日片比较:
1、胰腺癌放化疗后改变,胰头区低密度灶,十二指肠内壁局部稍增厚并强化,较前范围似增大,新增肠系膜上静脉右旁见软组织结节,转移淋巴结可能。肝转移瘤较前增大。胰腺颈部腺体减少,胰管及胆总管下段轻度扩张。
2、肝顶钙化灶,肝内小囊肿,肝内血管瘤,右肾囊肿,均大致同前。
疗效评估:CR
相关副反应:Ⅲ度骨髓抑制
胰腺癌预后极差,患者老年女性,以间断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分期晚,不可切除。治疗原则为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联合局部治疗有助于进一步延长肿瘤控制时间,缓解局部症状。该患者放疗后腹痛完全消失,未再反复出现。
年发表于AnnalsofOncology的一项德国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对比吉西他滨加或不加尼妥珠单抗治疗晚期胰腺的疗效,结果吉西他滨联合尼妥珠单抗组OS高于对照组。且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
本例患者在同步放化疗期间和二线治疗均应用尼妥珠单抗,未额外增加不良反应,耐受性好。尽管患者在疾病进程中出现肝转移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癌,但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的应用增加了肿瘤控制时间,患者体力情况一直较好,为后线化疗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这是一例老年女性胰腺癌的综合治疗。众所周知,胰腺癌预后极差,整体5年生存率低于5%。该患者高龄,体力状态储备较差,在一线化疗腹痛控制不理想后加入局部放疗,同期应用替吉奥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取得了良好的肿瘤控制,并缓解了腹痛症状。同步放化疗方案的选择,副作用低是前提。
本例患者在同步放化疗阶段和二线治疗均选择了尼妥珠单抗,联合了不同的化疗方案,在保证不良反应可控的前提下,提高了肿瘤控制率。对于65岁以上老年患者,尼妥珠单抗的安全性优势明显。晚期胰腺癌的肝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率均超过60%。转移性胰腺癌中位生存期仅为3个月。
本例患者发生肝转移后,经过化疗、靶向治疗及局部治疗,已获得7个月以上的生存期,总生存时间已超过1年3个月,且体力状况良好,能耐受三线治疗。可考虑参加临床研究,或进行基因检测,选择后续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方案。对于伴有腹痛症状的晚期不可切除胰腺癌,以化疗联合靶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在适当的时间加入局部放疗和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老年患者应用尼妥珠单抗安全有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